医者仁心(第三期):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林海滨教授

2023-03-10 18:40:51 广州仁医医疗 1517

图片关键词


医生应该“慧心仁术,医者仁心”


医者仁心

从医37载,林海滨教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

20世纪90年代,林海滨教授跟随骨科前辈开展了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共近500余例,救治了本地区大部分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。


1995年他在福建省开展第一例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。


2000年担任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,2004年开始担任常务副院长,主持医院行政工作。


2007年被任命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院长。在任职的14年里,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被授予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医院也从原有的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发展到现在20多万平,成为莆田市最大的临床医学中心。


多年来林海滨教授坚守医疗救治工作,把无数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。曾经试过从早上连续奋战到次日晚上,“on call 36个小时”从未休息。日常中林教授与患者的关系是长久、和谐的,行医多年积攒下的口碑,让他深受患者信赖。他医治过的病人过了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,还会找到他,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地唤他“海滨”,并且把家人的治疗也放心地托付给林教授。



微信图片_202303071215251.jpg

林海滨教授

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原党委书记、院长

国家二级教授

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

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

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2018年中国优秀医院院长、福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、从事临床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37年,具有丰富的骨科临床经验,对脊柱外科、关节外科、复杂骨折复位内固定等均有深入研究,尤其擅长脊柱外科微创化手术的理论创新与运用推广。致力推动我国骨科,特别是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: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,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2项。先后立项先后立项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双通道(BESS/UBE)计划项目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国家科技部863子课题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,参与编写《中国人皮瓣血管》(主编)、《5G智慧医疗》(主编)、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》(副主编)、《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》(编委)、《导航脊柱外科手术学》(编委)等多部著作,主译外文著作《脊柱治疗后的影像》、《脊柱硬膜外腔镜操作规程图解》,获专利授权2项,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SCI引源期刊、中华牌杂志及各国家级核心期刊共100余篇。


医者仁心(第三期)精彩回放




采访录

Interview



Q1

林教授是何时决定从医的呢?您为何选择专攻骨科?请林教授分享一下您的从医经历。


我选择从医跟自身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。我的母亲是一个赤脚医生,从小受到她的熏陶。我是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一批大学生。1980年,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(原苏州医学院)。


1985年7月,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证书-含底图.jpg


为什么选择骨科?实际上我在实习的时候,就一直比较喜欢外科专业,男生动手能力都很强。我对外科特别是骨科有非常浓厚的兴趣,因为跟骨科的病人打交道的时间比较长,医患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,让我觉得这是个蛮好的专业。当时我从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以后就从事外科专业,选择了骨显微外科。


我的从医经历,应该是从临床医学开始,实际上已是个全科医生,内外妇儿传染病等等专业都可以做。毕业以后,我选择外科专业里的骨科专业。从事这个专业,我的经历非常长,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,再到副主任医师、副教授、主任医师、教授,一步一步走过来也经历了很多。尤其是把很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。其中我们比较难忘的是,从早上七点半开始上班,一直坚持到第二天的下午。我们整个医疗救治工作从未休息,奋战36个小时,我们也是挺了过来。我们治疗了一批又一批的病重病人。但同时,我们也在挑战自己的极限。

过去在我们这些地市级的医院,只能开展一些创伤技术。1994年12月我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完回来,1995年我就做了福建省第一例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,不但获得了成功,而且之后做了一系列类似病人手术。当时因为这一项技术,我拿到了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这也是我从医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。我也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一个主治医生。


1995年,林海滨教授做了福建省第一例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.jpg

1995年林海滨教授做了福建省第一例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


在省内率先开展CD技术治疗脊柱侧弯、脊柱髓核置换、椎间盘镜、等离子刀等高难度手术.JPG

在省内率先开展CD技术治疗脊柱侧弯、脊柱髓核置换、椎间盘镜、等离子刀等高难度手术


因为当时我们毕业以后,是十年以后才评主治医生。不像现在三年五年就评主治医生了。我们当时是非常艰难,而且很努力,我们非常善待我们的病人。我认为医生应该是“慧心仁术,医者仁心”。医生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病人,医生缺少了病人的话,那就缺少了这个职业的灵魂。因此在我们整个从医过程中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,也是从脊柱外科的零一直做到现在,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

除了拿到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之外,我也拿到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。同时我也是福建省少有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。2010年我成为了南方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。这就是我的从医经历。



Q2

在您的职业生涯中,谁是对您有启发的人,他们如何让您至今难忘?


在我从事脊柱外科,对我影响比较深的,一个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天中教授。当时他是我们福建省脊柱外科组的组长,也是脊柱外科的奠基人,福建省脊柱外科(手术)在他手中做的最早。当时很多的脊柱外科病人是非常无奈和苍白的,基本上那时候很多(医院)的医疗技术水平非常落后。因此那时候他极力推荐我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脊柱外科。


当时去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后,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蔡钦林教授。从到院的第一天开始,他让我们写完整的病历,也就是对刚入院的病人,你要询问病人,检查体格,做病例的分析,最后要进行病人的评价等等。我们也花了一个晚上写了一份完整病历,后面得到了蔡钦林教授的高度评价:“不错,福建来的小林病例写的非常好”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。不单从他的临床教学,从他的医德医风各个方面我也学到了很多,尤其是对所有病人,无论是贫富贵贱,都是一视同仁,没有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。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困难的,到北京看病的病人,他也会进行帮助,对我从事脊柱外科专业影响深刻,他是我一生中的贵人,也是我的恩师。


 当然,同时也有一些这家医院的前辈,包括陈宠耀院长(留英博士)等等,还有包括我们当时的主任等等,还有目前国内外的一些老师,都是我难以忘怀的一些老师。


恩师前辈-加底图.jpg



Q3

林教授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,并在2018年获得全国“优秀医院院长”的荣誉,请林教授分享您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故事。


恢复高考以后,我们是前几批考入大学,那时候大学生非常稀少。所以我们当时毕业以后,北上广任何地方都可以去。我很多同学选择了江苏、浙江、上海,江浙这一带比较多。我选择回福建。福建的三个地方我考虑福州、厦门和莆田。因此我选择回老家莆田从医。同时,来到了我们莆田学院附属医院。


新旧院区-含底图1.jpg


我们这家医院是一家有着127年历史、由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,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教会医院之一,医院的临床、科研、教学很多都传承了西方医学。她也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医院,同时也是莆田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——莆田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,因此她也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教学工作。


我是2000年担任医院副院长,2004年开始担任常务副院长,主持医院行政工作。2007年我被任命为医院院长。在短短的14年时间里,我们把整个医院从三级乙等医院提升到三级甲等医院,也是莆田市最早的一家集临床、科研、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。


任命医院院长(院报截图).jpg


同时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新院区,从原来的弹丸之地,只有30亩不到的院区,发展到现在有300多亩地的几个院区。从原有的建筑面积3万平到现在的20多万平,再加上我们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后将是30多万平的医疗中心,也是莆田市最大的临床医学中心。从原来的弹丸之地到现在这样的规模,我们都是白手起家,当时政府没有能力投入。因此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奇迹,打造了一个标准化、数字化、现代化、生态型的综合性大型医院,环境非常优美,还有荔枝林带公园。


新旧院区-含底图6.jpg图片关键词


同时,新冠疫情期间,我们是莆田市唯一承担新冠患者救治的定点医院,从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到2023年初,目前为止,我们取得了新冠患者零死亡、零投诉,院内零传播、零感染,最后是全治愈,向党和国家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

抗疫-含底图1.jpg图片关键词



同时我们也是整个福建省抗疫先进集体,得到了两任省委书记的肯定,说是莆田经验,福建经验乃至全国经验。也得到了我们国家、省卫健委、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。我们有专门独栋的传染病楼。在12年前我们就规划了独栋的传染病楼,这个楼刚好是2019年建成,这栋楼到目前为止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,我们可以容纳525张床位的新冠病人。2020年新冠疫情时我们投入使用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仍然有承担整个莆田市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。


图片关键词

完全独立、功能齐全的15层肺科病房大楼


mmexport1606287159176.jpg

2020年11月,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被表彰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,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党委被授予“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


基于我们医院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2018年我也非常荣幸地拿到了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的荣誉,这个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。


2018年9月优秀医院院长-含底图.jpg



Q4

林教授从医多年,您在病人中树立不菲的口碑,请林教授分享从医生涯中深刻的病例。


从医37年,我们作为临床医生,不但是从事临床,同时我们也在科研、教学、预防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我们印象比较深刻,当时我们国家因为底子还是比较薄。在90年代,我们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小儿麻痹患者,非常可怜。这一批患者一个是残疾严重,第二个家庭非常困难。我记得当时是政府、残联拿了一笔钱出来,专门做小儿麻痹症。当时我们医院作为一个定点,那时候我们还专门到基层、到农村普查。


普查了几个月以后,我们当时选择了相当一部分病人,在一个月时间我们做了131例的高难度的小儿麻痹症患者。这一部分病人当时属于政府免费(治疗),由残联部门来组织。


我印象最深的是,在这一部分病人里面,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,当时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多残疾儿童和成人,当时最大年龄的手术病人应该是38岁。手术做完了以后,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,也得到了社会以及我们整个政府的肯定。


1993年莆田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.jpg


同时,我们在这家医院,除了从事普通的医疗之外,1994年12月我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回来以后,就做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。当时只有北京协和能做,当时叶启彬教授由我请到福建做第一例CD矫正脊柱侧弯术,也是福建省最早开展的脊柱侧弯技术。当时像这种高难度的手术,人家都说只有专家教授才能做,说我不可能做成这项技术,后面不但我做成了,而且做了三十几例的病人。因为这个项目,我也拿到了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
2003年莆田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-含底图.jpg


我们除了做临床的治疗之外,我们也救助病人。因为我经常讲“医者仁心,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”。比如有车祸的病人,当时在他没有钱,要输血的情况下,我们当时也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出来垫付,让病人先输血。最后当然病人也还给我们。曾经我记得,有一个农村孩子,当时非常痛苦,车祸以后造成失血性休克,家里面没带钱。我们为了抢救病人,也是从我们的口袋里拿钱出来给他们救助。我们治好了以后,他家里人很感激,也还了我们钱,送了感谢信等等。


在早期时候,我们国家底子比较薄,老百姓确实非常贫困。不像现在,大家老百姓都有钱,现在日子好多了,跟早期我们当医生完全不一样。因此那时候,我们医患之间的关系,我觉得是非常融洽的,不存在什么医闹之类的。而且我们医患之间关系很好,到目前,病人过了二十几年、三十几年,病人还会找到我,他不会叫我院长,也不会叫我书记,直接说:“海滨,找到你,终于找到你了,几十年前我是你做的手术,现在我家里的病人,你帮我一起再做手术”。实际上像这种案例是非常多的。


在治疗我们一线的病人同时,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公益。我们经常要去山区,要去海岛,进行免费义诊,以我们学会的名义,比如说我们骨科学会,还有福建省微创脊柱外科学会,还有台海医学会的名义,来进行义诊。这一块也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好评。

图片关键词

图片关键词


Q5

2017年林教授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殊荣,获得这个称号以后,给您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变化?

2017年我拿到了国务院政府津贴,整个莆田市只有两名,一个是我们湄洲日报社的社长,还有一个就是我,我们两个拿到了。我们体制内差不多几十年之内都没有。因为竞争力很强,一般是福州、厦门拿得比较多了,到莆田的话就非常困难。获得这个殊荣,主要是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,拿到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,因为我们总结了14年从基础到临床,我们的创新一直在转化,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。这个成果我们总结了以后,发表了相关的SCI文章,包括一些专著等等。


我们早期的老院长都是英国的博士,在国际上很有名望的,因此他们很容易拿到国务院政府津贴。解放以后我们就很难拿到国务院政府津贴。国务院政府津贴拿到以后,也填补了我们医院历史上,也就是体制内可能有35年之后才拿到一个国务院政府津贴的空白。


2016年12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-含底图.jpg


对于我们整个团队,对我个人来讲,这应该是一个飞跃。为什么这样讲?因为我们国务院政府津贴拿到以后,就能评到国家二级教授,也就是国家二级的主任医师等等一系列称号。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讲的,应该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。因为到这一级的医院,广东省可能临床医学院士还比较多,一级教授也比较多,我们整个福建省最高级别也就是二级教授,也就是我们国务院政府津贴。目前为止福建省还没有一个临床医学院士,这个也是整个福建的专家学者要共同努力的。我们现在评到了二级教授,也是福建省最高的一个荣誉。




Q6

林教授作为“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,多次获得省级和市级的科技进步奖,主持立项国家科技部863子课题,科研创新成果丰硕,请林教授分享您的成功经验。


我是首批莆田市的科技领军人才,我也取得了很多省级以上的荣誉。比如福建省的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。同时我们莆田市少有的一些荣誉,我也都拿到了。这些荣誉都是来之不易。


为什么讲来之不易,尤其是地市级医院,很多科研能力都比较欠缺。因此在基层这一块,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我们的科研。不单是临床科研,我们更多地把一些基础的科研转化成临床。比如说我们在做基础解剖、数字解剖,还有数字化骨科、3D打印,包括我们现在的骨科机器人等等,我们都走在国内外的前沿。只有这样,们地市级的医院才能在福建省乃至在全国有一席之地,乃至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。


MVI_0451[00_00_09][20220308-110956].png
数字化骨科学科研创新团队.jpg

数字化骨科学科研创新团队


我们经常做一些国际交流,我们也开展了很多新的技术、新的项目,不断地创新、不断地转化。这个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业,也就是说我们紧跟着整个学科的前沿,对这些学科进行发展,取得成绩之后,才可能有成果。


假如你没有去做,也没有这些成绩,那你的成果是永远不会有的。我们现在不但自身在努力,还结合北上广等经验,在组建不同的团队,组建联合体,共同参与我们重大的课题研究。除了参与这些科研课题,我们还参编指南及专家共识等等。我目前也参加了十来个这种项目。这样对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展,我想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

Q7

林教授多次带领医院开展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您认为国际交流有什么意义?


首先医学发展非常注重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,实际上只有经常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,才能让我们整个医学得到发展,而且医学的发展不单是临床医学,还有基础医学,包括预防保健、康复。从预防保健到临床医学,一直到最后的康复,很多领域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。


但实际上医学的本身它是没有发展的。为什么讲它没有发展?我们临床医学从最基本的本科教学,比如原来的解剖,可能近百年都是这样的解剖,我们的病理还是原有那些病理,我们的生理还是那些生理,我们的生化还是那些生化等等。


但我们的数学、物理学、光学、材料学等等,这些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。假如能把这些技术结合到我们现代医学里面,那医学就发展得非常快。包括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做骨科机器人,为什么要做AI,为什么要做虚拟现实,为什么要做3D等等。我们现在也在使用5G技术。我当时跟南方医科大学黄文华教授,一起主编了《5G的世界:智慧医疗》。


林海滨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黄文华教授共同主编了5G的世界智慧医疗.jpg


所有这些现代发展的东西,我们能结合到现在的医学。要让它发展,必须要通过我们的国际交流,一定是国际交流,没有国际交流我们永远是停步在原位,也就是原地踏步走,这样的话永远进步不了。一定通过国际交流、国内交流,广泛的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,也就是“走出去,请进来”这种方式,我们才能使现代医学真正能够发展,真正取得一些成果,我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。


_57A8385.JPG



Q8

作为博士生导师,您在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骨科医生,您认为年轻医生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?您有什么好的建议?


在我们这个级别的医院里面,我们不单培养博士后、博士、硕士,乃至承担我们本科大学的临床教学任务。我从医37年,但是到目前为止,我仍然没有放弃本科教学。本科教学就是上大课,现在莆田学院医学院的学生仍然是由我在上骨科总论。


博士生导师林海滨教授带教.png


因此培养一个医生,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“德”,也就是说人品。我带学生天天讲这几句话,一句话“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”。再一个就是“做人、做事、做事业”。有的人医学院毕业以后,可能从政,做到医院的院长,做到卫生局的局长,做到副市长、市长,甚至省长、省委书记。我们医学类的,国内也有几个省委书记,也是读医学出来的。


其中最根本的,我觉得还是“做人”,“做人”一定放在第一位。你的智商再高,情商再高,最后我们需要的是你的“德商”,我觉得“德商”应该放在第一位,尤其是从事医疗这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。


我印象最深的是,在读大学的时候,我们一个老师说:“我们当医生不一样。机器坏掉了,你可以买一个零件,给它修一修、补一补,再不行我买一个新机器也可以用。人坏了怎么办?能买一个手吗?还是买一个腿?还是买一个心脏?”。因此我们对每一个病人还是“德”为先,“医者仁心”,没有“仁心”就不能从事医学。作为脊柱外科医生,我的要求仍然是,你们一定要把人品做好。因为当医生,尤其是在我们国内当医生,千万不要过于追求经济效益,否则的话,最后受伤害的是我们的病人。



Q9

林教授身兼多职,如何平衡管理、临床、科研、教学的时间?


这个问题非常好。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临床医生从事管理之后,碰到最大的难题,也是最有挑战性的课题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既然走到管理岗位,首先你是院长,其次才是个专家。管理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。在把行政管理范围之内所有的事情做清楚的情况下,才可以从事你的临床。时间像海绵里面的水,要挤的话都可以挤得出来,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,能不能去克服一些困难。比如说利用休息时间,利用晚上时间,我们可以挤出一些时间来做我们的临床、科研、教学等等。从管理角度来讲,首先要把管理岗位做好做实。如果管理都没做好,还谈是个专家,那就完完全全本末倒置了。


同时我们是在管理岗位上面,我们不要做的那么复杂。我经常讲一句话,把一些复杂问题变成简单化,简单的问题一定不能使它复杂化。否则的话,你有永远做不完的事,同时别人跟你去做也很累。因此我更多的希望我们做行政管理的,包括我们的员工,包括我们相关人员,我们就行政管理者要掌握一个原则,能帮人家,尽量去帮人家,不要去卡人家。这也是我做人的原则。可上可下的话,可以去帮别人。吃拿卡要,这个我非常反感,也是非常反对的一种做法,当领导一定不能去做这些事。



Q10

了解到林教授团队在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方面有丰富经验,您认为手术机器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?应用手术机器人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?


所有的医用机器人,一直是目前国内外的热点,也是难点。实际上目前的一些机器人,国外也在不断的发展,尤其国外的达芬奇机器人使用了快20年,现在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。我想未来的骨科机器人应该是我们骨科医生一个主流形式的辅助。


因为机器人毕竟不能代替我们人,永远还是要靠医生自己的临床阅历、经验、水平必须要到位,不能靠一个机器去做这台手术。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、扎实的医学知识,本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扎实。同时,我们要有广泛的阅历,对前沿技术要了解得很多。


WechatIMG4674.jpeg


我们现在的机器人还有很多的难点和热点,但这些难点、热点目前还没有解决。比如包括AI智能,我们现在的机器人不够智能。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,让未来的机器人更加的智能化,更加的精准化,包括它的自由臂更加灵活。


如果机器人在操作过程中能跟5G技术、区块链技术、AI技术,还有虚拟现实里面MR技术,进行整合融合的话,我想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我们外科医生的好帮手。只能讲好帮手,他不能替代你,至少你目前没办法替代,你未来以后怎么发展,这是未来的,但至少目前的机器人没办法替代我们医学专家,替代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能力。



Q11

疫情开放之后,脊柱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这些挑战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变化?


我们人类一直在跟病毒、细菌,在跟天灾、人祸,各种各样进行博弈。实际上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,世界各个国家,各个民族都在跟大自然博弈,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。


至于新冠疫情之后,我想未来可能它会变成一种常态化。因为除了新冠病毒以外,还有SARS病毒,还有可能其他的一些病毒,比如禽流感病毒等等,甚至可能还有各种细菌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面对的挑战就不单纯在脊柱外科,可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东西,比如脊柱外科病人合并心脑肺肾(疾病)。我们脊柱外科真的碰到这样一个新冠的病人,我们将如何应对它?我觉得这个应该要通过多学科的合作,也就是MDT。通过多学科的合作,我们来完成一项没有办法单独完成的问题。我想未来的学科发展不单纯是一个学科的发展,一定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发展。


因此我经常讲,一个综合性的医院一定不是单纯的内外妇儿,一定要有传染病。因此我在2021年福建区域院长论坛提到,所有的综合性医院必须要承担内外妇儿传染病诊疗,内科病人要看,外科病人要看,儿科病人要看,妇产科病人要看,但是传染病人也要看。因此一定是多学科的合作。我想这个是职业的挑战,也就是说我们团队的组建,各种形式的MDT团队的组建。这个对我们未来的学科发展至关重要,如果碰到更加棘手、困难、高难度的病人的情况下,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。


林教授您还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?

既然从事医生这个职业,我觉得更多的还是“医者仁心”。无论在福建,还是在中国,乃至全球,所有医生共同的目标应该是,一起抵抗疾病,战胜疾病。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,这是我们永恒的主旋律。

图片关键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