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第四届中欧学术会议交流总结

2024-11-18 16:58:08 广州仁医医疗 49

仁医医疗顶部.gif


来源:运动医学赵俊旭 骨道西风

2024年11月16日-17日第四届中欧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全球论坛在重庆隆重举行。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欧洲8位关键学术领袖和中国41个城市60家三甲医院300位中国医院院长、各学科带头人、各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优秀的青年医生现场参加此次国际论坛。会议进行了中英同声传译。


一、医院管理

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沈洁院长和大家分享了三明改革的意义、方向,以及如何运作。她强调医院的管理要以价值为主要推动力,让员工对医院有依赖感、信任感、归属感。她举例说,疫情期间依旧将医生送到国外学习交流,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医生个人追求,即马斯洛的人的最高需求:自我实现。医院广泛开展正向合作,成为广东省前30,现在是21名。佛山市第2,国考107名。重视文化理念的价值,对员工的关爱。患者至上,员工为本。员工开心了,患者才开心,员工安全了,患者就安全了。

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束余声:医院的管理离不开员工,员工中医生占最重要、最关键、最核心的位置。你看我这次开会,我不是一个人来,我带着我手下9名人员一同来,有科主任、有护士长。习主席说: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在我们医院,医生就是江山!始终把医生的位置放在首位,重视他们的诉求。和职工打成一片,新入职时谈话,鼓励。入职满5年的开庆祝会,关注他们有什么诉求。区里面的运动会,积极鼓励员工参与,增强员工的凝聚力。关注职工的个人发展,为他们提供机会。最后是我们医院的业绩连续5年第一,博士生目前266人,他们在国外学习期间,待遇依旧不减少!职工满意了,患者才满意。职工不满意,患者一定不会满意。    

彭见平:医院的管理就是要重视医生的地位和心声。真正的让医生感觉被尊重,有价值。不能让行政觉得我求着你干!今年我们接到全国3000多医生要我们帮助职业规划,对现有单位极其不满。提到最多不满意的就是在医院找行政部门时,干什么事情总是卡。比如医务科、人事科、科教科等,有的甚至反映说在医院医生像条狗一样的求着行政的办事!行政部门就是服务医生的,这一点请当院长的放下你的身段。慕尼黑泌尿外科院长说过一句话:我就是服务我的员工的。院长要有这想法,不能让医生、护士去办事是求着办事。他们又做手术又要坐门诊。你行政部门就是服务医生,你们又不会做手术、又不会坐门诊。你如果又不服务医生,那你来医院干什么?行政部门人员,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工资都是医护人员辛辛苦苦打拼的,没有他们的辛勤汗水,你们工资都没法发。千万不能让医生感觉像个狗一样的在求着你办事。真走到那一步,医院离灭亡也就不远了!    

图片关键词

束余声:三明改革的目的就是怎么把服务能力、技术水平提升,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实。人的因素,职工的满意度,价值如何体现。如何能达到三医联动,如何去和医保去沟通交流!我们医院目前住院平均费用1万4,门诊平均400元,每年胸腔上千台手术。改革后效果还是明显的。如何长远去发展、去实施改革,不同地域、不同单位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策略。

德国专家发言(整体总结):同意沈院长的看法以及各位院长的意见。我们对三明改革也查阅了相关资料,初衷是好的,如何去执行可能需要时间去摸索。在医院发展方面,重视个人能力,使员工在单位倍感幸福,只有让员工幸福了,才能使患者幸福。医生的个人发展、职业规划,整个团队的服务能力、技术水平在医院管理方面都很重要。关键是让整个团队都参与进来,医生、护士有共同的价值观,共同的使命感,心向一处使,劲往一处用,目标才能达成。通过开会、培训等方式实现团队的凝聚力、感召力。医院管理的前提是要有战略规划,科室按此方向前进,下面的人员才有动力执行。    


 二、学科建设

1、 人口老龄化问题。

北京积水潭创伤主任王满宜:来的同志很多都是领导、书记。我代表基层说两句,60岁以上人口占8%就是进入老龄化了。老年人曾经是对社会做出过贡献的。一旦退休,老年人对社会产生一定压力。10年前,在积水潭时我发起了扬帆计划,政府投资了300万,建立老年的骨科病区。政府十分重视,我们拿到了全国第一名。骨科大夫和内科大夫在一个科室工作,一般人觉得这是不可想象的,但有内科保驾护航可以做的很好。我可以找内科退休的来为患者的安全把关。第二,可以让年轻大夫轮转,如果合并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患,医生从内科角度写骨科方面的文章。从科研上讲,比较新、容易发文章,最后我说服内科主任,这才同意内科医生加入老年科。我们50张床,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平均住院天数4.2天,死亡率4%。新入患者走绿色通道,急诊科医生做评估,48小时内手术。老年病区的患者由内科医生管理,骨科医生只负责做手术,做完后患者再返回老年科病区。团队合作就是要发挥不同专业的长处,各司其职,集中精力办大事、办难事、办关键的事!

梅伟:2021年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个亿,老龄化提前了4年。做为骨科专科医院,老年人骨折合并许多基础病。多学科会诊需要重视,老年科、内科医生管理,天津医院在很早时已经创建这种模式。我们专科医院内部的内科实力也在提升,但整体和综合医院实力有一定差距。这也是专科医院发展遇到的不可避免的现况。    

王满宜:我补充下,对于一些疾患我们要尽早干预,要预防,提前用药。将患者基本情况进行注册,早干预,减少老年人骨折。

李绪贵:我们是综合医院,偏中医。骨科专业医院,每个专科医院也在认真把其他专业做大。老年人10年以后可能达到5个亿。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多学科诊疗。患者在变老,我们的技术要进行改变。防治康养四位一体。让患者不得病、少得病。

德国专家(整体总结):我们国家也面临这同样的问题,还有医生的短缺。在1945-1965年是人口出生高峰,过了这个期人口比较少。人口出生率问题,老龄化问题都是我们目前面对实际情况。不过我们有相对健全的医疗机制,多数情况能覆盖人民对医疗的需求。在老龄化的环境,我们需要请相关内科科室的人员参与进行多学科会诊。内科的不懂外科医生是如何做手术的,做手术又不精于内科病的管理。所以就需要充分去交流、沟通、讨论,提升整个团队的服务能力,从而让患者更大程度的获益。


2、创伤网络的建立

王满宜:网络只是工具,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它的重视。任何一个院长,他要是搞急救的话,那注定是要花钱的。积水潭10年前,统计ISS评分大于16分的患者有30个。如果一个患者需要30个科室会诊,那他一定是赔本的。第一:一个国家想要搞急救,单靠某一个医院根本不行。需要有汽车俱乐部、摩托车俱乐部、交通部门等很多企业参与。姜保国比较出名,能够获得国家奖,原因是他把交通系统建立起来了,规范拿了出来。第二:国家开始布局,比如在南区的选一个中心。如果国家一次给钱,很多单位是不愿意干的。因为急救它太费钱了。    

图片关键词

李绪贵:我们医院的救护车停在医院,每辆车都有GPS,但不受医院调配。有个大屏幕,会显示哪个地方有多少急救车辆,出现需要急救的人员,会就近调动救护车。

梅伟:创伤网络的建立受益的是患者。建立创伤网络是趋势。靠一家医院,几个城市是不行的。经济发达的城市目前在实施,后期成熟时会进一步普及。

德国专家(整体汇总):我们已经有三级急救创伤网络,从接到电话到患者入院30分钟内完成。20年前已经布局,当地医疗、区域医院、大学附属医院(复杂的患者进入)。当事故发生,就近分配到各创伤中心,每一级创伤点都有标识。每个创伤中心点每次2-3人,而不是一次去10个患者,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救治,保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挥最大急救效能。这个急救网络的建立就是应对不可预知的事故发生,也许战争就发生在明天。但我们提前布好局,提前演练,最长多长时间到达最近救治中心,不可知的事情发生时,才能应对自如。网络建立的意义是把正确的患者送到正确的医院。专科医生就专注于某一个领域,关节外科就搞关节方向,关节镜就盯着关节镜,创伤就一心搞创伤,让整个团队的成员发挥其最大优势。这些做的好处会使百姓受益很多。    

问:在德国有没有遇到像在中国一样的问题,比如有个患者比较重,大家都想收治到自己医院的情况。医院又是如何去和其他医院去竞争的?

德国专家答:我们有专业小组讨论,每个区域有排班,周几轮到你是固定的。而且我们的信息全部共享,遇到复杂的情况,会以讨论、商讨,充分沟通协作。将患者送到最适合的医院去。整个创伤网络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重视程度远大于竞争。


3、基层医生的培养。

   王满宜:目前大医院医生要晋升需要到基层工作半年。全国有三个分中心,河南、贵州、山东。一个中心带三个医院。中心负责人就是按法人来经营中心,把各省的医疗带动起来。靠别人来发展不太长远。基层医院如何鲤鱼跳龙门,前提是要站在巨人肩上。他也许比别人做的早,但他没有前瞻性思维,别人最后总结经验,慢慢的做的超过他。比如目前把德国好的技术带过去,在年轻人培养上设置门槛。在基层不是没有人才,但基层人才想法比较单一,仅仅想着养家糊口,没有大的志向。我的学生一个人带5个博士,你告诉博士需要做什么,他会自动寻找方法,不用一遍遍催促、看管。基层他到不了这个思维程度,他最初高中的想法就放那里。    

李绪贵:基层医生与大城市的想法会有差距。如何把先进技术往下推动,和国家医疗重视基层技术有关。基层医生技术培训,政府需要提供经费,提高基层医生待遇。加大三级医院提升医疗水平,需要平均水平提升。医疗资源下沉,从而更多的惠及百姓。

梅伟:基层有很多问题,比如待遇问题。还有患者问题,一天可能看不了多少患者。没有病人,他的能力就不容易提升。在一定时间内培训,而不是考核。让更多医生跨级到大医院,见到更多患者。等他回去行医时,就算不能处理,至少能制定下一步治疗办法。否则耽误病情,最后到大医院没有更好的处置。帮扶要站在战略角度,让他们安心帮扶。监管机制要加大,否则走走形势,没有达到国家最初的初衷。基层参加培训的费用很高,本来工资就不高,这就把他们彻底隔离到墙外。

问:河南省骨科医院(洛阳正骨医院)目前有123个科室,3100张床,1400张床位是非手术治疗的。欧洲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是不是也有很多?我们传统医疗比如手法复位、保守治疗骨折方面是否有合作空间?    

德国专家答:在德国是有许多保守治疗的患者,中医在德国实施比如疼痛管理、保健预防方面发挥很大的优势。在今后的十年这一方面将会是重点。

阶段总结

梅伟:很多医生放在治疗上,很少放在预防上。但是我们应该对生活环境高度重视。老年人没有充分的能力预防。呼吁社会在更多方面关注。好多患者在卫生间,卧室跌倒就是因为预防做的不够好。基层医生的培训在很多方面会获益,比如救治能力、规范治疗达成统一。临床路径的制定就是在规范治疗。除了医学教育,更多的是在临床。把学到的应用到临床当中,加大对基层医生的关注,把一部分时间、空间留给年轻医生。

创伤网络的建立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患者救治能力提升,受益很多,需要社会的关注。


三、人才培养

1、人才招聘时是否会考虑QS排名?QS排名是否公平?

蔡志明:我们的科教不如国外,这是我们短板。我们国内患者量很大,有许多病材,但研究能力弱于国外。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。QS排名的问题,我觉得你不要去想公平不公平,你自己想想你攀的上攀不上,攀不上该如何办?

魏在荣:要看排名的,但个人面试也很重要。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在招聘时要问求职者的个人追求是什么?如果有共同的价值观,业绩差点也可以融入进来,后期我们会帮扶,走的慢点没关系,关键要走的远。    

德国专家(汇总):QS排名有一定价值,但也不能全部依靠这招人。人才是需要一些基本技能的。有的学术能力好,但社交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和小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很重要。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,不能封闭自己。我来中国的第一站是武汉,那里的医生英语很好,我们交流很通畅。后期合作使彼此都受惠,何乐不为?这就要求人才要英文好,否则无法走出去。


2、如何留住人才?

   德国专家(汇总):在招聘时就要弄清楚你想招什么样的人。比如他学术很好,但手术一般。而医院此时需要的是做手术的人才,你把他招进来,双方都是损失。他的才能丧失了,你的岗位浪费了。人才招聘时看他是否对工作充满了激情,而不是盯着工资。当然工资重要,但他不是第一重要。比这重要的是才能的发挥,个人价值的体现。而这些随时间会变化的,工作一年、工作十年的人员需求是不一样的,领导人员要随时跟踪不同员工的诉求,不要限制他们发展。我们国家也有人才流失的现象,到别的国家工作,到一定时期,如果他某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,他长期压抑,他一定会选择离开。这个定律在任何国家我想都会发生。

在人才招聘时要问他为什么来?如果他不爱说话,技术做的好,那就让他搞技术。一定要单个去面试,要看实际情况,因为简历有可能会说谎!    

图片关键词

蔡志明:人才有三点:培养、引进、使用。我曾经给政府建议,把人才留住最重要的是把他的心留住。鞋子合适不合适,只有脚知道。我发现离职最重要的原因有四点,排名第一的是:被尊重、被重视。如果在单位不被看好,官僚主义盛行,他会很失望。第二:他和职业规划是否匹配。医院条件、政策,科室的状况、人情事故。卡住他的,很多是在一个岗位有比他强的,他要很多年才能出人头地。他看不到提升的机会、失望透顶,于是他就走了。第三点:待遇。它重要,但不是最重要的。第四:配套。他的配偶工作问题,子女上学问题,父母离的远近问题。

把心留住,他会克服很多困难选择和你一起奋斗!


3、培养年轻人成为领导者

彭见平:你就算是现在最伟大的医生,你也不可能救治100年后的患者。做为院长,你知道90年、00后的医生要什么吗?他们要开心、要未来、要待遇,不要你画饼,挖坑。要给未来、给待遇、给前程!    

蔡志明:当院长,当主任,一定要发现医生、护士的潜力。我发现当年有一个20多岁小伙,见到膀胱癌患者,三更半夜打电话给我说有个想法要发文章。时间长了,我发现他在研究方面的确有天赋和能力。于是我就带年轻人见市长,对市长说虽然他是初级职务,但他的业绩够副高了,市长考查后破格提升。当他还是研究生时,给他挂职当副院长。随后发现他当副院长时把问题挂在厕所上,解决一个划一个。每次上厕所就在想办法解决问题,这的确是个人才。院长有义务推荐有能力,能够超过他的人才往前进,否则一代不如一代。

彭见平:你除了会看病,当然这是你最基本的要求。你还要有雄心,有志向、有眼界。

蔡志明:我们的院长、主任一定要培养、提升比我们有能力的上来。我们这老一代要退,青出于蓝要胜于蓝。


总结 

苏北人民医院束余声:此次会议收获很大,会议从医院管理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逐层展开讨论。院长、书记都是从科主任发展起来的。我们知道医院的发展,关键的关键是人才。这么多专家来到中国,虽然机制不同,但我们打开理念、能想到一起,有共同的目标:患者为中心,安全为中心。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打开心扉畅快的交流。使得我们今天会议不是走走形式,而是既高大上,又接地气。

明年我们围绕着这三个话题会有更深的体会,讲的最多的就是改革,今后如何深度改革?改革的核心就是创新!    

期待明年再会!


 最后讲个小故事:吴起在担任将军期间,与最下等的士兵同衣食,亲裹赢粮,与士兵分劳苦。有一次,一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,吴起替他吸吮浓液,这一举动使得士兵的母亲听闻后痛哭不已。原来,这位母亲回忆起往事,吴起曾为她父亲吸吮毒疮,导致其父战死沙场,如今又为她的儿子吸脓,她担心儿子也会因此丧命。

最后的话:君之视臣如手足;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。

医院的领导要重视医生的心声!如果你重视医生的话,那你就要重视医生的话。      

        

只要星火不灭,中国医疗应有希望!

2024祝愿中国医疗越来越好!

2024年11月17日

写于重庆返南阳高铁车内

 图片关键词